在新冠肺炎病毒的疫情下,國內的冷鏈物流發展出現很多的不足,須加快完善
-
就中鹿制冷小編了解到,現今當下除了國際冷鏈遇到的困難,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了國內冷鏈物流行業存在的一些問題。
-
在疫情前期,由于應急物流體系的搭建及規劃不足、應急操作流程及數據庫的搭建缺失、各地方及企業可參考的標準不足等問題,使得對各類物資的保障過程存在不少可以優化的環節。各地在交通運輸方面的政策差異,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疫情后企業運力的恢復。而在冷鏈操作的過程中,尤其是在貼近終端市場的環節,存在提前分散操作主體的情況(拆分成單箱/小包裝為操作單元),同時也包括部分商品進入國內后即為單箱操作的方式。這些做法,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貨品的被污染風險。貨物在港期間,拖車運力短缺、冷插匱乏、冷凍貨柜積壓等問題,也導致冷藏箱運輸額外費用和風險陡增。此外冷鏈物流行業在專業人才儲備方面依然不足,行業內雖然也有不少標準和規范,但還不夠系統和具體,落地和執行有待完善,管理尚存優化空間。
-
供應鏈和精細化運營能力對當前冷鏈物流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,而上述兩項能力的提升又離不開企業的組織和數字化能力。因此,增強科技引領顯得尤為重要。疫情之下,冷鏈企業需要依靠科技推動實現物流全程可追溯、可視化和更高效的資源調度水平與應急響應機制。為此,冷鏈物流行業需要更多專業人才的參與,來推動技術與相關服務的創新。要實現這個目標,加強學校、企業與行業協會的多方合作,或許能為加速人才培養提供更多助力。
-
為此,國內冷鏈物流的專家建議,我國目前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冷鏈物流應急聯動機制。面對疫情等特殊情況,港口應提前設置應急預案與保障措施。特殊情況發生時,政府可以成立區域冷鏈物流小組,整合車輛和司機資源,統一安排調度;開啟運輸白名單,保障冷鏈運輸更加流暢。他呼吁,國內應當建設一個更加全面的公共信息平臺,讓企業第一時間了解政策動態等信息;建立統一規范標準,便于提高突發狀況下水果蔬菜等食品冷鏈運輸效率。對于疫情之下冷鏈物流過程中的污染風險,秦玉鳴則建議,推動集約化管理、以整托為單元進行作業,減少各環節的人員接觸,降低貨品的污染風險。此外,他還建議,對現行冷鏈標準進行集中梳理,增加標準的查驗及實施驗證,關注標準的落地實施情況,及時修訂執行不到位及不符合市場情況的標準,進行及時修訂。